古代最不能杀的4位将领,杀了他们后,国家很快就败亡了_袁崇焕_赵国_秦国
国难思良将。
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时,朝廷上下总是渴望有杰出的将领挺身而出,带领大军扭转乾坤,挽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。然而,总有一些昏庸的君主,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,听信谗言,错误地处决了那些能够拯救国家的良将,导致整个国家步入灭亡的深渊。历史上,有四位名将,正是因被无辜杀害,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
一、伍子胥
伍子胥,楚国人,出身名门,其父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。公元前752年,楚国太子年满15岁,楚平王打算迎娶秦国的长公主孟嬴为妻,为了讨好楚平王,太子少师费无忌在秦国发现孟嬴貌美,力荐她作为太子妃。楚平王本就昏庸贪色,听从了费无忌的建议,娶了孟嬴为妻。太子建因此深感不满,而费无忌为了保住自己地位,开始暗中诬陷太子建与伍奢勾结反叛。楚平王轻信谗言,将伍奢逮捕并下令刺杀太子建。太子建害怕遭害,逃亡宋国,而伍奢的两子伍尚和伍子胥则未能逃脱。伍尚为了救父未能逃脱,最终被楚平王杀害,而伍子胥则逃至吴国。
展开剩余74%在吴国,伍子胥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气,帮助阖闾夺得了吴王之位,并协助其将吴国建设成一强国。前512年,吴国攻伐楚国,取得胜利后,伍子胥为给父亲复仇,将已故楚平王的尸体挖出,并用鞭子鞭打尸体,愤恨情绪可见一斑。尽管吴国在战场上连战连捷,但随后的局势却因吴王夫差的沉迷享乐而急转直下。勾践在忍辱负重后反败为胜,趁吴国虚弱之际发起进攻。夫差为报父仇欲杀勾践,但由于内部权臣的反叛,伍子胥被诬陷为谋反而被杀害。伍子胥的死,让吴国失去了最得力的将领,而勾践最终成功复仇,吴国也因此灭亡,夫差在灭国之后自杀。
二、李牧
李牧是赵国的名将,秦国自商鞅变法后,逐渐强大,凭借强大的军力吞并了周边的六国。赵国作为秦国的邻国,常常遭到秦国侵扰,尤其是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,赵国的赵孝成王错误地任命了年轻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,导致赵军被秦军围困,45万赵军在白起的指挥下被全歼,赵国几乎灭亡。此后,赵悼襄王重新启用廉颇,虽然此举让秦国为之一震,但赵国依旧力不从心。
在赵国最危急的时刻,李牧挺身而出,多次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,成功打败了秦国的猛将王翦。秦国被李牧的连番胜利震慑,无法再轻易图谋赵国。但在打不过李牧后,秦国开始了“离间计”。王翦贿赂了赵国的宠臣郭开,使其向赵王诬告李牧谋反。赵王信以为真,最终下令将李牧处决,李牧之死,意味着赵国失去了最强的防线,随后,王翦轻松地灭了赵国,赵王被俘,赵国灭亡。
三、蒙恬
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第一名将,在秦国统一六国后,蒙恬作为主力,屡次征战,战功赫赫。他率军大败匈奴,收复了河套地区,成为“华夏第一勇士”。然而,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病逝,在临终时写下了遗诏,指示长子扶苏继位。但赵高为了个人私利,篡改遗诏,并联手胡亥、李斯策划了沙丘事变,导致扶苏自杀。
蒙恬发现异样,准备防范,但未能逃脱赵高的陷害。胡亥登基后,为了防止蒙恬造反,便派人将蒙恬赐死。蒙恬死后,30万大军失去指挥,秦朝的内政开始动荡,随之而来的是百姓的反叛和农民起义,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。如果蒙恬未死,或许能够帮助扶苏稳定国家局势,挽救秦朝。
四、袁崇焕
袁崇焕是明朝崇祯帝的重要将领,天启皇帝病逝后,崇祯即位,继承了大明帝国一片狼藉的局面。外有清军虎视眈眈,内有农民起义不息。此时,袁崇焕成为了崇祯帝的一线支柱。他曾向崇祯承诺,五年内可以平定辽东局势,崇祯帝对此充满信心,给予袁崇焕大量的支持。然而,袁崇焕在平辽过程中,擅自处决了毛文龙,并与清朝的皇太极进行过私下议和,这让崇祯感到疑虑。
1629年,皇太极率兵借道蒙古,进逼大明都城,北京岌岌可危。在这关键时刻,袁崇焕亲自率兵前往京师勤王。正当两军对峙时,皇太极散播谣言,指控袁崇焕谋反,甚至声称袁崇焕故意放清军入关。崇祯信以为真,最终下令处决袁崇焕。袁崇焕死后,边防无人主持,清军趁机攻入,最终导致大明帝国的覆灭。崇祯帝失去了唯一能够对抗清军的良将,也失去了抵御外敌的希望,最终大明帝国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。
历史上,正是这些被冤枉的良将,他们的死给国家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。若他们未死,或许历史将会有不同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
- 上一篇:高考报考军校全攻略:分数线、条件及录取名额解析_士官_录取分数_批次
- 下一篇:没有了